基本內容
太王欲傳位季曆及其子昌(即周文王)太伯乃與仲雍出逃至荊蠻號勾吳。後因以稱出亡而讓君位與弟者。
在《史記ⷦ𘖥中,司馬遷記載了春秋時吳國王室的起源及其世係:
吳泰伯,弟仲雍,皆周太王之子,而王季曆之兄也。季曆賢,而有聖子昌,太王欲立季曆以及昌,於是泰伯、仲雍二人乃奔荊蠻,文身斷發,示不可用,以避季曆。季曆果立,是為王季,而昌為文王。太伯之奔荊蠻,自號勾吳。荊蠻義之,從而歸之千餘家。
吳太伯是周太王的兒子,他還有兩個弟弟仲雍和季曆。季曆和他的兒子昌都素有賢名,周太王也有立他們為儲的意思。後來季曆做了周季王,他的兒子昌就是周文王。太伯在荊自稱“句吳”。
過了好久,到了周武王當政,武王滅了商後,就叫人找到了仲雍的後人(泰伯無子)周章。武王封周章做吳王。
太伯,一作泰伯,姬姓,商末歧山(在今陝西)周部落首領古公 父(即周太王)長子。太王欲立幼子季曆,太伯與弟仲雍同避江南,定居在太湖邊的梅裏(今無錫梅村)。土著居民來歸附者有千餘家,奉立太伯為當地的君主,稱吳太伯,自號“句吳”。
商代末年,中原地區侯王用兵頻繁,太伯深恐兵禍波及,在梅裏平墟修築城郭名曰“故吳”。太伯定都梅裏後,大力興修水利,發展農業生產,曾“穿澮瀆以備旱澇”。相傳太伯開鑿伯瀆河,它流經坊前、梅村、蕩口,直至漕湖,全長43公裏,是無錫曆史上人工開鑿的第一條河流。無錫清名橋一段俗稱“伯瀆港”。伯瀆河的開鑿,使當地百姓世受其利。太伯三讓天下和開發江南的功德,幾千年來,一直為後人所敬仰。孔子在《論語.泰伯》中雲:“泰伯可謂至德矣,三以天下讓,民無德而稱焉。”
太伯無子,卒後由其弟仲雍繼位。太伯葬於梅裏東(今鴻聲鎮)之皇山(後名鴻山)南麓。東漢永興二年(154年)四月,桓帝命吳郡太守麋豹監修太伯墓,並在太伯故城中建造太伯廟,供人們祭祀瞻仰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