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口實驗中學高中部(海口實驗中學高中部屬於哪個區)
wj2025-07-04 16:00
同時,她還以祥符調和陳派表演藝術為基礎,廣泛吸取豫劇其他流派之長處,成功地演出了《春秋配》、《佘太君點將》、《雙侯鬥》等劇目。
1983年,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為她拍攝了紀錄片《她,沒有離開舞台》,在全國放映。關靈鳳經常建工廠、農村去為工人農民義務演唱,還應邀到河北省永年縣百花豫劇團為學員們傳授技藝,同劇團一起鑽山溝下農村演戲,但分文不取,此舉在當地被傳為佳話。
同時,她還以祥符調和陳派表演藝術為基礎,廣泛吸取豫劇其他流派之長處,成功地演出了《春秋配》、《佘太君點將》、《雙侯鬥》等劇目。關靈鳳逐漸成為一個能“悲”能“喜”,能“文”能“武”的全才演員。
年幼的時候,常常吃不飽飯。一聽說有飯吃,姐弟倆去了當時的獅吼劇團。 回憶起當年一家人落難時的情景,關靈鳳雙眼浸滿淚花――
年幼的時候,家裏窮,一家7口人僅靠父親做木工活維持生計。盧溝橋事變後,為了躲避日本人,一家人四處逃難。從石家莊到鄭州、洛陽再到西安,一家人從沒吃過一頓飽飯。10歲那年,一家人在西安定居下來。一天,她和弟弟正在撿煤核兒,一個陌生人走到他們身邊,左看看右看看,然後蹲下身子,親切地問:“小孩兒,你們兩個願意學唱戲嗎?”“學戲,管吃飽飯嗎。”弟弟天真地問。“管吃飽,還吃肉肉呢。”一聽說有飯吃,姐弟倆當場就答應了。可回到家,父親卻死活不同意,因為在當時,人們認為學戲是最低賤的,死後連祖上老墳都不得入。但關靈鳳卻鐵了心,強勁兒一上來,大聲嚷嚷道:“不叫學戲我就跳井去!”來人也勸道:“孩子想學你就讓她去吧,你又不能讓他們吃飽飯。”父親扭不過,隻得答應了。
第二天,他們來到當時的獅吼劇團,創辦人樊粹庭接待了他們。樊粹庭讓他們試唱,從沒學過的戲的關靈鳳一張口讓人嚇了一跳。“呀,這個小妞的嗓音咋這麽粗,這個漂亮男孩兒留下,小妞帶走!”父親一聽急了:“要學都學,否則都帶走。”為了留下弟弟,人家隻好把她也留了下來。“我是沾了弟弟的光才學戲的。”說到這些,關靈鳳禁不住笑出了聲。
1982年4月,關靈鳳率開封市豫劇團晉京演出,一出《三上轎》譽滿京華。《北京晚報》在報道中把她稱為“豫劇苑中的‘苦菜花’”,這對關靈鳳來說是再恰當不過的比喻了。藝術上,關靈鳳擅長演悲劇,塑造了崔金定(《三上轎》)、呂玉美(《漢江女》)等一係列悲劇女主人公的形象;生活中,關靈鳳自己也充當著悲劇的主角,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。
關靈鳳原名關二鳳,1932年出生在河北省南宮縣一個貧民家庭,她從小隨父母逃荒要飯,流落到西安。10歲那年,為了吃飽飯,她進入豫劇改革先驅樊粹庭在西安創辦的獅吼兒童劇團。關靈鳳的嗓子出奇的好,加上練功刻苦,她很快就掌握了豫東調、祥符調、豫西調三大聲腔,12歲便贏得“金嗓鋼喉關二鳳”的美稱。
1945年,經樊粹庭引薦,關靈鳳拜陳素真為師,成為陳派藝術第一代傳人。陳素真認為她心靈手巧,一點就透,由此給她改名關靈鳳。1951年,陳素真正式收關靈鳳為義女。1952年,關靈鳳受聘於開封市豫劇團,第一次登台演出就贏得滿堂彩。關靈鳳那高、亮、甜、寬、柔、潤、高低不擋、真假嗓結合的嗓音,把祥符調悠揚、柔潤、纏綿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。人們稱她為“汴京‘金鳳凰’”。
正當關靈鳳在藝術上振翅高飛之際,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使她視神經萎縮,導致雙目失明。這時,關靈鳳還不滿20⠦
關靈鳳是個不善言辭而學藝很刻苦的人,但稍不留神,也會有挨板子的時候。獅吼劇團當時條件非常艱苦,學員大都睡地鋪,地上潮濕,很多男生身上長了疥;吃飯每天都是兩碗小米湯,常常吃不飽,但練功卻抓得非常緊。每天4點,老師會準時把他們喊起來到城外喊嗓子、練功。常常是練著練著,學員就睡著了。練到天亮時分,老師把他們帶回去,洗漱完畢,再接著練毯子功,踢腿、下腰、拿頂,之後練身段功,一直練到9點,吃過飯之後再接著學習、排戲。學員稍有疏忽,老師的板子就會打過來。
關靈鳳是個不善言辭而學藝很刻苦的人,盡管這樣,稍不留神,也會有挨板子的時候。有一次練拿頂,天下著大雪,孩子們頭向下、腳向上,倒貼在牆壁上。風卷著雪花鑽進衣服裏,冰冷冰冷的。倒立持續了一個多小時,孩子們手腳都麻木了。一不留神,關靈鳳“撲通”一聲摔在了地上。“啪”的一下,老師的鞭子抽了過來,疼得關靈鳳好多天胳膊都抬不起來。樊粹庭老師見了很心疼,對教官說以後再不要這樣打孩子了。盡管學藝時的生活很艱苦,但談起往事,關靈鳳言語間卻對老師充滿感激。
陳素真一句一句教她唱腔,一點一點教她身段,關靈鳳進步很快。為了重點培養關靈鳳,在她13歲那年,樊粹庭將她引見給了豫劇大師陳素真。
“二鳳(小名),以後這就是老師了,給老師叩頭。”聽完樊粹庭的介紹,懂事的關靈鳳趕忙趴在地上給陳素真磕了3個頭。
“這孩子有點笨,教她可得多費點工夫,該打就打!” 話雖這麽說,但見關靈鳳既老實、學戲又刻苦,陳素真教她格外認真。
有一次,關靈鳳正學戲時,忽然瞟見桌上玻璃板下壓著陳素真的劇照非常漂亮,忍不住多看了兩眼。陳素真見狀,佯怒道:“把手伸過來!”關靈鳳心中不免有幾分膽怯。陳素真將手中的折扇高高抬起,卻又輕輕放了下來。關靈鳳笑了,陳素真也笑了。下課後,陳素真將自己的影集遞給關靈鳳,但同時也鄭重地告誡她:“該玩就玩,但學的時候一定要專心!”
陳素真一句一句教她唱腔,一點一點教她身段,每天跟大師學藝,關靈鳳進步很快。陳素真對關靈鳳也疼愛有加。她說:“這孩子不笨呀,學戲挺靈的,以後就叫靈鳳吧。”關靈鳳的名字就是從那時叫開的。1951年,當時膝下隻有3個兒子的陳素真正式收關靈鳳為義女。
因視神經萎縮而雙目失明,痛苦、絕望之時,她想到了以死結束自己的生命。1952年,關靈鳳受聘於“祥符調”發源地開封豫劇團,第一次登台演出就引起開封戲迷的轟動。她唱的是樊粹庭為她量身定做的《喜榮歸》,飾演鄭妙榮,她開場唱了句“辭別了老母親出了庭院……”一個花腔,引來了台下的滿堂喝彩。再唱一句,台下又是叫好聲一片。戲唱完了,觀眾卻不讓她下台,她謝了7次幕,觀眾才離去。
正當關靈鳳演技如日中天的時候,她的眼睛卻因視神經萎縮而雙目失明。痛苦、絕望之時,她想到了以死結束自己的生命。有一次,趁人不在跟前,她悄悄下了床,踉踉蹌蹌向電源摸索過去。醫護人員及時發現,一下子拉住了她。
不幸中的萬幸是,關靈鳳發現自己還有一點光感。她欣喜萬分,決定克服重重困難,重登舞台。劇團人員在舞台前沿正中間安置一個強光燈指示方位,關靈鳳讓人拉著在舞台上摸索,桌椅在哪裏、布景在哪裏、道具如何擺放、上場需要走幾步、下場需要走幾步,她都一一熟記在心。之後,劇團貼出了“關靈鳳重新登舞台,今晚夜場《雷峰塔》”的大海報。海報一出,古城開封為之震動,戲迷奔走相告。當晚演出,掌聲雷動,叫好聲震天。不僅戲迷激動,演出完畢,關靈鳳自己也興奮得一夜未合眼。
“文革”中關靈鳳備受折磨,但頑強的性格使她挺了過來。1981年,劇團恢複了古裝戲的演出,關靈鳳重新排練陳派名劇《三上轎》。《三上轎》一上演,立刻引起轟動,當年在大眾影劇院演出,連演47場,場場觀眾爆滿。
1982年,關靈鳳赴京演出《三上轎》,同樣轟動京城,容納數千人的大劇院,場場座無虛席。穆青、賀敬之等知名人士前往觀看,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還專門在家中宴請關靈鳳。《北京晚報》以《豫劇苑中“苦菜花”》為題,對關靈鳳進行報道。1983年,中國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了關靈鳳的專題片《她,沒有離開舞台》,放映後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。人們被她高超的藝術和可貴的精神所感動,南京、上海等地幾位素不相識的人,爭著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獻給她(被她婉言謝絕)。
1985年退休,關靈鳳一直活躍在舞台上,為戲曲事業奔波。她和丈夫、戲曲導演霍林創辦了河南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康藝豫劇團,專門為殘疾人義演;隻要有文化下鄉等公益性演出,她都積極參加,並深入田間地頭,為群眾送上他們愛聽的劇目;她經常為廣播電台的學唱、教唱欄目做點評,幫助戲迷提高演唱技藝;她還精心帶徒,為陳派藝術的傳承培養人才。
她和老伴創辦了河南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康藝豫劇團,專門為殘疾人義演、募集資金;隻要有文化下鄉等公益性演出,她都積極參加,並深入田間地頭,為群眾送上他們愛聽的劇目;
她經常為廣播電台的學唱、教唱欄目做點評,幫助戲迷提高演唱技藝;她還精心帶徒,為“祥符調”的傳承培養人才。
最讓老人高興的是,她依然生活在她的戲迷當中。每天都會有戲迷往她家裏打電話,向她請教演唱技巧,有時電話裏一聊就是一兩個小時。
關靈鳳說:“隻要願意學戲,誰學我都教。我這次被確定為‘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’,感覺壓力很大。我會繼續努力,為宣傳、傳承‘祥符調’作貢獻!”
1946年 豫劇:《漢江女》,獅吼豫劇團創辦人樊粹庭專為關靈鳳編寫的劇目。
首演於古都西安,引起轟動,人們開始注意到關靈鳳這位青年新秀。
1947年 豫劇:《羽巾誤》,樊粹庭為培養關靈鳳又編寫的劇目。
此劇演出效果極好,已成為劇團與關靈鳳的保留劇目。
1948年 豫劇:《喜榮歸》,樊粹庭為打破關靈鳳隻演青衣的局麵,專為她編寫的花旦戲。
關靈鳳已成為劇團主要演員,《喜榮歸》上演,觀眾耳目一新,獅吼劇團和關靈鳳的知名度均得到提高。
1956年 豫劇:《秦雪梅吊孝》,此戲為“祥符調”經典唱功戲。
關靈鳳以此劇參賽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匯演,獲取一等獎。
1982年 豫劇:《三上轎》,此劇為“祥符調”傳統劇目,陳派代表劇目,也是陳素真大師傳授關靈鳳的啟蒙戲。打倒“四人幫”恢複古裝戲,關靈鳳重新上演。
當時在有一千七百多座位的開封大眾劇院連演四十七場。觀眾情緒熱烈。第二年關靈鳳赴北京演出此劇,更是好評如潮。
1983年 豫劇:中國唱片公司連續錄製《關靈鳳唱腔集錦》。
唱片及磁帶投入市場,立即被搶購而脫銷,並數次再版。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關靈鳳大型專題片《她,沒有離開舞台》。此片係參加聯合國“殘疾人”年的我國宣傳資料片,已在海內外上映。
1985年 豫劇:《佘太君點將》係關靈鳳夫婦創作的新編曆史劇。
已由音像部門錄製成磁帶和光碟,兄弟劇團多次移植上演。
1987年 豫劇:《樊梨花與薛金蓮》(又名《樊梨花征西》),係關靈鳳夫婦創作的新編曆史劇,也是關靈鳳最後一出保留劇目。已被多家院團移植演出,並錄像錄音。
中國豫劇界有一句頗為流行的諺語:“‘祥符調’不用問,不是‘許門’是‘蔣門’。”由此可見,“許門”與“蔣門”便是豫劇“祥符調”中的中流砥柱與發源鼻祖啦。“蔣門”的發源地在開封東南四十五裏朱仙鎮一帶,但因曆經戰亂動蕩,人員流失離散,對後來“祥符調”的發展與影響遠遠遜色於開封黃河北岸清河集一帶的“許家班”。早在清乾隆年間,以許家為館主的“許家班”便在清河集一帶形成初具規模的以唱豫劇“祥符調”為主的戲班子。到了清光緒年間,“許家班”由許家第三代傳人許老六掌班,名聲大噪,紅極一時,成為當時豫劇“祥符調”的傳播中心。後來,“許家班”進一步發展壯大,並且破除舊規,把“祥符調”的真傳賦予了一個叫孫建德的男旦。孫建德不負眾望,勤學苦練,終於成為豫劇近代史中有據可查的、具有典型意義的“祥符調”傳人。到了民國年間,豫劇“祥符調”再次出現動蕩與改革,先後出現了李劍雲、時倩雲、閻彩雲、李瑞雲、馮煥卿、聶良卿、林黛雲等一係列造詣頗深的戲劇大師,並且破例讓女演員登台獻藝演旦角(以前豫劇“祥符調”都是男旦)。1926年,豫劇“祥符調”的後起之秀陳素真正式拜孫建德為師,從而又開始了“祥符調”新一個輪回的藝術攀登。陳素真細心琢磨,經過長時間的探索與實踐,創建了豫劇“祥符調”的陳派藝術。陳派藝術很快打響,如日中天,迅速傳遍全國各地。當時在戲劇之鄉西安,我國著名的大戲劇家樊粹庭創辦了一所赫赫有名的“獅吼”豫劇團,為了擴大劇團的影響,樊先生特邀陳素真加盟,使豫劇“祥符調”的陳派藝術在中國西部再次叫響。後來,陳素真又走出“獅吼”,自己創辦了“豫光”劇團,獨立扯起豫劇“祥符調”陳派藝術的大旗。“獅吼”豫劇團繼續招兵買馬,樊先生讓人打著小旗在大街招人,想不到一個瘦弱的女孩子聽說學戲管飯,就義無反顧地走進了“獅吼”豫劇團的大門。她就是後來震驚豫劇界的“祥符調”傳人關靈鳳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
人大副校長劉元春:2030年中國有望邁入高收入國家|劉元春|高收入|社會主義
中國2月出口同比意外大增44.5% 創三年最大增速|同比
習近平:計劃在海南建設自貿試驗區與自貿港(全文)
機電商會:堅決反對美方加征關稅 支持中國政府反擊|機電商會
信用債擴張8000億半途遇冷:300隻債券取消發行|信用債